AI以如火如荼之势袭来,全球同此火热。在AI的赋能下,机器人领域也迎来了一轮新的创业与投资热潮。
在创业端,就如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郑灵茵表示,从业近十年,现在看到了AI正在为机器人注入真正的智慧,解决了过去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应用上拥有了新的结合点。于是 “趁着这股热潮建立公司”,千寻智能在今年2月份才成立就完成了2亿天使轮融资。
东方富海合伙人王鑫也表示,这次AI赋能,加速了解决过去人形和工业机器人领域中不能应对的复杂场景、长尾市场,还有非标场景下的适用性问题。
在海尔资本内部,更是把智能机器人这个领域的战略定位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嘉诚认为:“其是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革命,光伏等储能赛道之后,中国迎来的一个非常大的机会,也是中国具有弯道超车机会的赛道。”
如何捕捉到行业独角兽?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认为,具身智能领域投资关键还是在人,机器人产业的综合性要求创业者成为“六边形的战士”——不仅具备科研、管理、组织、领导、市场能力,还必须具备工程化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清智资本非常愿意向最早最原创的方向去投资,跟着创业者一起成长,不仅做耐心资本还要心资本。
热潮再度来袭,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对“追风口”这件事非常熟悉,大家也从过去不理性的狂热中汲取了教训和经验。
“不管投资还是创业,大家追了这么多年风口,不要再追风口,要切实做产业赋能,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和退出,这是我们要做的事。”张嘉诚说,但他更强调的是:“不追风口,但也不怕风口”。
当然,有风口总比没风口好。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认为,对于高关注度的赛道,任何的投资机构都觉得不容错过,但是也要保持敬畏的心态,凡是高关注,高泡沫的赛道,因为,最终大家都会为自己的投资行为买单。
以上内容均来自9月24日的“2024天府创新资本论坛上的一场精彩圆桌,其围绕着“AI赋能机器人产业加速向前”的话题引来了多方讨论和干货分享。在座嘉宾的背景既多元又丰富,既有企业代表也有投资机构的专业人士,他们包括:非夕机器人副总裁胡晓平、跨维智能联合创始人解锐、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郑灵茵、东方富海合伙人王鑫、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嘉诚、清智资本创始人合伙人张煜,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担任本场主持人。
为了有效链接耐心资本与前沿战略产业,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和成都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投中信息于2024年9月24日在成都天府新区国会中心隆重举办以“壮大耐心资本,培育新质产业”为主题的“2024天府创新资本论坛”活动。聚焦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本次论坛将盛邀政府领导、行业专家、顶尖投资机构、成功企业家、明星创业者等共聚一堂,探索如何以耐心资本助力科技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共创新的繁荣未来。
郑灵茵:大家好,我是千寻智能的郑灵茵。离主持人最远却获得了最先发言的机会。我简单介绍一下公司情况,千寻智能成立于今年2月份,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千寻不算是一个初创公司,包括CEO在内的团队均来自于工业机器人,包括我本人一直在珞石机器人负责市场和机器人出海的工作。我们2月份成立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用了四个月时间完成了,完成近2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我们的首席科学家高阳是清华交叉的博导教授,他本科清华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拿到了全球四大顶级名校的大满贯offer,后以全额奖学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并师从Trevor Darrell教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与Pieter Abbeel等人合作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在攻读博士期间,高阳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并在贝叶斯推理方面与朱军教授合作进行研究。
高教授目前是国内唯一使用基座大模型,利用互联网视频做预训练,加上强化学习、模仿学习,具备全栈的技术路线。千寻从成立到现在非常感谢资本的关注,短短几个月,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款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旨在利用一个硬件平台充分展示我们的AI能力,我们在上个月的时候发布了第一款DMEO,年底会交付轮式人形机器人跟大家见面。
解锐:大家好,我是跨维智能的联合创始人解锐。跨维智能是一家由科学家创立的企业,我们的创始人贾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终身教授。自2021年成立以来,我们便致力于机器人智能领域的热门方向,虽然这个方向近年才备受瞩目,但我们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验证了Sim2Real路径的可行性,实现了100%的数据训练出3D VLA模型的能力,并在30+行业规模化商业落地。随着具身智能热潮的兴起,我们自研的具身智能引擎,有望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大的应用空间,加速通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到来。我们正致力于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训练出机器人的任务能力,以便它们能够迅速适应并应用于真实场景,这是我们当前正在全力推进的工作。
胡晓平:大家好,我是非夕科技的胡晓平。非夕科技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通用智能机器人,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的核心团队汇聚了斯坦福机器人实验室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精英。我们始终坚信,技术的创新应当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自创立之初,便将力控技术与AI深度融合,赋予机器人更强的操作能力,以实现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今天,围绕“AI赋能机器人”的主题,我们的产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非常期待与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讨、交流思想。
张煜:大家好,我是清智资本的张煜。清智资本作为清华大学产业研究院支持下的创投基金,我们专注于投资早期人工智能项目,并拥有自己的产业孵化器。我们在大模型、行业模型、生命科学、机器人、工业智能、具身智能等相关AI领域都有所布局,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拟投的企业覆盖了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电机、仿真和数据等各个领域。今天很高兴能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也感谢投中信息及天府新区提供的这个宝贵平台。
张嘉诚: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投中信息与天府新区共同搭建的这一平台,它汇聚了产业界与投资界的精英,共同探讨当前最为热门的领域。海尔资本是具有差异化优势的CVC,我们围绕集团产业做相应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延伸的投资布局。一直以来,我们专注于智能科技和医疗健康进行产业投资,过去的15 年来,管理了超 27 支基金,管理投资资产超 300 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成都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不仅投资了多家成都企业,特别是在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上这是海尔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将详细阐述我们的投资策略及集团对于这一赛道的见解与布局规划。谢谢大家!
王鑫:大家好,我是东方富海的王鑫。东方富海作为深圳本土的老牌人民币基金管理机构,近期我们在成都高新区设立了规模为50亿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这是受工信部指导的基金,旨在扶持早期硬科技企业。随着科创板的推出,我们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力度显著增强。今天非常高兴能与各位同仁共聚一堂,交流心得。谢谢!
陆佳清:接下来,我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来自国科嘉和,国科嘉和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科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我们已经走过了13年的历程,目前管理11支基金,投资了近200个项目。我们过往的投资项目中不乏与AI、机器人紧密相关的案例,如工业领域的AGV斯坦德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钛米机器人,以及定位于认知与决策智能技术的中科闻歌等。非常荣幸能与在座的各位进行交流。投中信息组织的这次活动非常好,参与者的背景既多元又丰富,既有企业代表也有投资机构的专业人士。
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股市大盘涨幅超过4%。不过,无论市场如何波动,AI与机器人作为长期趋势,其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正题,深入探讨业务与产业层面的具体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教在座的企业家们: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它正逐步为机器人赋予“大脑”,而运动控制软件等则构成了机器人的“小脑”。这两个概念的叠加,对于AI赋能机器人这一领域,您是如何看待的?它的应用点又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期待大家能分享更多干货。
郑灵茵:关于AI赋能机器人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具有充分的发言权。我们团队一直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亲眼目睹了工业机器人的成长与崛起。从最初由四大家族主导的市场,到国产机器人的逐步替代,再到国产供应链的蓬勃兴起,直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我都参与其中。到了2019年至2020年间,工业机器人更是迎来了出海的热潮,而我作为这一趋势的先行者,亲自0-1组建并带领海外团队,深入探索了国际市场。
回顾过去,AI赋能机器人的概念时常被提及,但真正意义上实现深度赋能的并不多。除了像上一代梅卡曼德这样的公司,在3D视觉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机器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赋能外,大多数机器人并未能真正获得AI的全面赋能。我们所从事的工业场景,对精度和速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机器人在工厂中的配合虽然默契,但在智能化方面仍显不足,一直受限于其“大脑”的发展,即便硬件已相对成熟,其展现出的智慧仍显有限。
记得在最早小米SU7项目的压铸件处理阶段,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挑战。由于采用了整体压铸工艺,整个车辆在压铸过程中会发生变形,曲线随之变化,而且毛刺的大小和分布也各不相同。尽管工业机器人在打磨等场景已有出色表现,但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任务,我们仍因担心其泛化能力不足而谨慎对待。这一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业机器人在处理非标准化任务时的局限性。
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机器人写毛笔字。在顺为年会上,为了展示机器人的多才多艺,我们准备了写有百家姓的扇子作为礼物。然而,这些字都是提前预设好程序后由机器人书写的。当雷总现场提出一个生僻字时,机器人因未编入该程序而无法书写。这一幕让我意识到,尽管机器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幸运的是,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和AI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工业机器人创业者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欣喜地看到,AI正在为机器人注入真正的智慧。通过训练数据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机器人开始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例如,在训练后的机器人面前,你可以轻松地指示它为你制作一杯咖啡,它会灵活地避开前方的障碍物,甚至与你进行有趣的互动。这些变化让我们深感振奋,仿佛看到了工业机器人未来无限的可能。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机器人在某些方面仍无法与人形机器人相媲美。但AI的赋能无疑为工业机器人解决了许多过去无法攻克的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AI与工业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更多便利与效率。
陆佳清:从您的发言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您对机器人拥有“大脑”这一前景的极大兴奋与热情,这非常好,充满了正能量。
解锐:我们团队具备深厚的人工智能背景,在踏入机器人领域后,对机器人智能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去年上半年,大模型技术的热潮席卷而来,随后引发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关注。这一波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机遇,正是人工智能对传统机器人每一个核心环节的深度改造。
具体来说,机器人完成任务通常涉及交互、感知、决策、操作这四个关键环节。而今,这四个环节都已被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所彻底重塑。交互与决策方面,类似于ChatGPT这样的自然语言模型,其强大的语义理解和任务拆解能力,正是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在感知层面,以梅卡曼视觉公司为例,传统的视觉算法依赖于人工设计,而我们人工智能导向的方法则是通过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来实现3D感知。这一过程极大地简化了视觉算法的开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算法工程师的角色。此外,连传统上被视为“小脑”的运动控制部分,如今也有了利用神经网络解决的可能性。
再进一步说,当前这四个环节往往是由各自独立的神经网络来完成的。然而,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一个端到端的大神经网络,它能够通用地处理这四个环节的问题,从而实现类似于人类的高水平手眼协同效率。这将是未来机器人执行任务更加流畅、智能的底层技术支撑。
此外,结合我们自身的优势,人工智能这一新兴赛道展现出了极高的增长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与自动驾驶相似的数据短缺问题。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实际场景中往往难以提供如此海量的数据。因此,如何有效地生成和利用数据,成为了所有机器人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近两年,“Sim2Real”的概念备受关注,它强调了在虚拟环境中创造大量数据以加速具身智能大模型成熟的重要性。我们不仅需要造数据,更需要关注如何在细节上克服虚拟与现实的差异,使虚拟环境中训练出的能力能够成功应用于现实场景。这将是行业合作伙伴共同需要突破的关键点。
一旦我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未来就有可能通过70%、80%甚至90%以上的合成数据来训练AI能力,从而大大减少数据采集和标注的工作量,并显著提升数据生成和训练的效率。这将极大地加速具身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有望在十年、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见证这一革命性的变革。
胡晓平:非夕对于AI与机器人融合的探索有着深刻的体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便致力于将AI与机器人技术并行研发与迭代。
其中,卢策吾作为非夕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的代表科学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2016年,他不仅携手三位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共同创立了非夕,还引领着公司初期的发展方向。非夕自创立之初便聚焦仿人化技术路线,旨在突破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因位置或精度所带来的局限,通过技术创新为机器人赋予“手感”,即力控能力,以实现手眼协调,从而赋予机器人下意识操作能力。在这一阶段,AI及视觉技术更像是机器人的眼睛,为其提供空间定位与精准识别能力,这是当时AI赋予机器人的核心价值。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对行业的深远影响,AI的推进速度前所未有。如今,具身智能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热点领域。在具身智能时代,我们期望借助AI的力量,提升机器人的任务泛化能力,从而为机器人进入服务场景、渗透各行各业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AI与机器人的紧密结合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它们共同推动着机器人技术的飞跃,开启无限可能。
陆佳清:三位享有创始人级别声誉的专家均强调了AI如何为机械体开启了广阔的应用可能性,这一观点高度一致。在交流中,有两位嘉宾特别提及了一个关键词,尤其是郑总,他谈到了“趁着这股热潮建立公司”的见解。那么,我们就聚焦于“热潮”这一现象,具体而言,这里的热潮指的是业界对某一领域的高度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投融资热潮。
接下来,我们邀请了三家机构代表,想就当前这个热门赛道提出一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您们的观察中,哪些特征的公司在这个赛道上更具潜力?或者,您们更看好哪一个具体环节中的创业公司?首先,请王总分享您的看法。
王鑫:我简要阐述一下,机构的投资视野是随着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动态调整的。从2014、2015年聚焦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公司,到如今我们更多关注AI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其周边配套零部件的企业,这一转变正是行业演进的直接反映。机器人这一概念早已有之,而当我们深入研究AI领域的上市公司时,发现其中有近30家公司专注于机器人领域,涵盖了从工业巨头汇川,其市值已超千亿,到零部件领域的佼佼者,估值也高达五六百亿,再到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代表如科沃斯扫地机器人、九号机器人等,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A股市场上机器人板块的坚实基础,并催生了众多细分领域的创业新星。
回到今天的主题“AI+机器人”,我们为何认为此刻正是投资热潮再起之时?关键在于AI技术的核心驱动力,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机器人领域。从大模型结合人形机器人,到机器人概念的广泛延伸,包括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乃至非物理形态的AI Agent等新概念,它们均展现了机器人技术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这一波大模型的赋能,正是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这种行业变革的能力正是我们投资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在与赛道上的创始人交流时,我们也了解到,我国正从半自动化向自动化稳步迈进,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50%。然而,工厂无人化的进程仍有待加速,当前每万人仅配备约390台机器,这表明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AI赋能的力量正加速解决过去难以应对的复杂场景、长尾市场及非标场景下的挑战,我们期待看到AI大模型在人形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为这些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们正积极在该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并持续学习,以把握这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投资机遇。
张嘉诚:我想阐述一个关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观点。在我们内部,智能机器人被赋予了极高的定位,我们视其为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革命、光伏及储能等赛道之后,中国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这一赛道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还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想象空间甚至超越了传统工业领域。因此,我们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
第二点,海尔集团在这一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智慧住居、大健康、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海尔始终是智能化与工业、产品、服务深度融合的受益者。基于这些优势,我们坚定地在这一方向上进行投资布局。
接下来,针对陆总提出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智能机器人这一赛道,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回顾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证了众多赛道的兴衰更替,它们的发展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初期涌入,形成先发优势;随后竞争加剧,赛道变得拥挤,甚至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每个赛道都会细分化,并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内产生最终的赢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整个赛道会被一两家巨头所主导。
因此,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我们都需要清晰地判断当前所处的阶段。据我们观察,这个赛道目前有两个主要的投资方向:一是向前看,投资于那些在基础创新和系统集成方面具有核心技术和壁垒、拥有先发优势及完整团队的企业。尽管原创AI大模型可能更多由大公司或海外公司主导,但在这一领域,国内仍有众多优秀的企业值得关注。二是向后看,作为产品导向和实体导向的产业背景,我们更关注产品的市场验证情况、产品定位的准确性以及市场空间和落地能力。即使某些细分赛道尚未找到明确的落地场景或大规模应用的爆发点,作为投资机构,我们也会保持高度关注,随时准备捕捉产业、客户和市场方面的变化。
最后一个问题是风口问题,不管投资还是创业大家追了这么多年风口,不要再追风口,要切实做产业赋能,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和退出,这是我们要做的事。
供给侧聚焦于技术层面,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具身智能的兴起,是多重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大模型的出现代表着推理和认知能力的飞跃,极大地降低了机器人针对不同场景的开发和部署成本。同时,中国工业基础的显著提升,使我们能够制造出更为精细、复杂的机器人产品和部件。回想四十年前,当时日本能做出高端人形机器人ASIMO而中国不能。而今,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体系,我们几乎能按需打造各类机器人及配件,这无疑加速了产业的成熟。特别是电动机器人的崛起,以及电机等基础技术的突破,都为机器人产业的成熟创造了条件。
从需求侧来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器人作为降低系统成本的有效手段,其替代人类工作的潜力是巨大的,市场前景广阔。而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机器人产业与新能源、光伏等一样,都是十万亿以上级别的产业,其成熟后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并带动人工智能、视觉、传感、材料学、电机等多个基础科研领域的进步,全面提升中国的工业实力。这是国家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的原因,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推动工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至于如何判断并投资机器人领域,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人,需要寻找到所谓的“六边形的战士”——那些不仅具备科研、管理、组织、领导、市场能力,还具备工程化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的创业者。因为机器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协同,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投资时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考察创业者及其团队的能力。谢谢!
首先,对于当前高关注度的赛道,包括国科嘉和在内的所有投资机构都深感其潜力巨大,不容错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敬畏之心,认识到高关注度往往伴随着高泡沫。最终,每个投资者都会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观点。
其次,关于这波AI热潮的起源,我们要客观看待。它并非源自中国,而是硅谷的原创。正如前面嘉宾所言,中国在“0-1”的创新上相对较少,但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AI赋能机器人产业无疑是未来的趋势,但更多是应用层面。
第三,我们看好的,是AI在工业领域的革命性应用。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一定非要具备人形,但其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方面的赋能却是我们当前关注的重点。对于ToC市场的故事,我们还持谨慎态度,认为其实现尚需时日。
第四,关于出手的时点,我们非常认同前面嘉宾的观点。我们认为,市场波动会遵循一定的曲线,这波热潮之后,必然会有一个冷静期,随后再次上升。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把握波段的节奏就像炒股一样重要。我们投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些项目,近期则对高估值项目采取了回避态度,等待其估值回落。我们期待在下一波热潮到来时,能够找到具有明确规模且可复制化的应用场景的项目进行投资。
我们已经花了30分钟时间讨论了主要问题。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进入企业板块的话题。顺着投中的思路,我们现在点名。首先,我想请对解总的项目进行点评。非夕的项目中,其配套引擎是一大卖点,特别是空间触感的引擎。解总是做软件引擎的专家,您认为他的方向选择如何?这个项目是否有做大的潜力?您是否会考虑与其合作,还是您更倾向于自己开发?
胡晓平:在具身智能领域,数据无疑是关键且重要的。过去大语言模型的数据来源丰富且标注相对简单,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操作数据则更为复杂,它涉及到科学问题而非仅仅是体例问题。因此,我非常认可并肯定解总所从事的方向,这是未来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
实际上,在非夕发展具身智能模块的初期,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卢教授的带领下,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当时尚未接触到解总的产品,我们便自主研发了一个类似的数据生成与预训练工具。现在看来,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期待未来能在这方面加强与解总的合作。
陆佳清:请解总点评一下郑总选择的人形机器人赛道,考虑到当前GDP万亿以上的市场都倾向于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关于这个赛道的切入点、时机选择以及应用前景,您有何看法?
解锐:郑总他们通过天使轮融资的成果已经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今年我们也成功获得了联想创投的投资。目前市场上,虽然本体制造公司众多,但各家能力各有侧重,有的小脑技术更强,有的则在大脑技术上有所探索。不同团队有不同的基因和专长。联想投资我们的逻辑在于,他们投资了众多本体公司,但意识到初创团队难以独自完成从大脑、小脑到本体所有环节的硬件开发。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够赋能这些企业,使他们的机器人更加智能化。
我认为,未来会有资源整合能力强大的公司,像苹果那样,打造出完整的人形机器人软硬件体系,成为行业的标杆。但同时,也会有大量公司采用英特尔、Windows等构建生态的模式,各自发挥专长,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发展。这两种商业模式都是可行的,并且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成功。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市场潜力巨大,足以容纳众多参与者共同繁荣。
陆佳清:我想问一下,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选择我们的服务,是出于自身能力限制,还是因为我们的服务更经济、更便捷?
解锐:作为商业公司,他们自然会选择商业上更优的方案。如果外购有成熟且可靠的解决方案,为何还要自己投入资源去开发呢?这个领域确实有几家领先的公司,他们资金雄厚、资源丰富,可以尝试各种技术路线。但大多数公司可能更专注于把本体做好,因此我们的服务对他们来说是有价值的。
陆佳清:郑总,您是具身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非夕是一个著名的项目,虽然他们最初的产品并未采用人形设计,但表现依然出色。您认为非夕的方向未来能否与您的企业形成互补,共同创造“1+1大于2”的效果?
郑灵茵:是我们的老朋友,也是我们韩总的同门师弟,他们都来自浙大。工业机器人行业,最初都是从工业机械臂起步,后来由于新的场景不断的衍生出来,传统的工业机械臂无法满足人类需求,于是转向协作臂的研发。非夕就是那时候成立非常有代表性的协作机械臂厂家,当时市场上只有非夕、思灵和珞石采用力控技术,在每个关节都配备了力控传感器。我对非夕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的平面设计团队来自苹果,产品调性很高。我刚进入机器人行业时,正是从非夕展会的demo了解到力控技术的。
随着创业浪潮的兴起,在卢老师的带领下也孵化出了穹彻智能,与我们步伐相近。我们都看到了这次机遇,团队都具备很强的硬件基础。因此,我相信无论是千寻还是非夕的本体,甚至是卢老师的新公司,我们未来都有合作的可能。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在国内机器人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并共同将我们的产品推向海外,走向全球,走向世界。
陆佳清:这个行业亟需更多知识与能力兼备的人才加入,未来可探索交叉融合。当然,我们投资机构的助力也至关重要。鉴于时间紧迫,我简短提两点:一是,在座的投资机构如何推动此赛道发展并盈利?对未来一两年内的投融资热度有何看法?
张煜:其实人形机器人这个产业领域几十年以来一直受业界关注,但以往受限于一些关键技术点难于突破和相关产业链不完整,无法走向大规模应用。但近年来,传感、电机、芯片等机器人关键技术都获得了突破,相关产业链也趋于完善,特别是大模型带来的通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和人机交互难度的降低,补齐了人形机器人技术链条最后的缺口,这大大增强了业界的信心,认为此次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全部要素都已齐备,能够实现商业闭环,这是当前热度的根源。所以,尽管具身智能及机器人在工业或家庭中的实用功能尚待深入,但其发展速度惊人,迭代迅速。因此,我们总体持乐观态度,并坚持“投早投小投原创,早进早出”的投资策略。
陆佳清:我稍微打断一下,目前市场上明星公司的老股为何无人问津?即便是刚完成的融资项目,打六折也无人接手,从100亿降到60亿还是无人问津,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煜:确实,我们坚持早期创投基金“早进早出”的策略,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LP主要来自一线VC和产业资本,它们在投资全周期管理和产业并购方面经验丰富,因此,我们在投早期项目时,已考虑了未来退出问题。此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建设也反映了整个国家产业升级的趋势,具有战略意义。我认为,在未来,国资也将成为产业接盘的重要力量。
张嘉诚:接下来,我来谈谈怎么赚钱。自夸一下,这确实是产业资本的优势。投资后,不管企业处于什么阶段,我们都能给它带来一些赋能。如果在研发阶段,我们自身的研发能力也相当不错,可以提供支持。而到了应用阶段,我们则可以提供订单、供应链、产业链等全方位的支持,这确实是一个显著的优势。至于退出方面,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发布的文件里有提到,未来鼓励并购和上市公司协同等退出方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确实,过去我们集团也做了不少成功的并购案例,从小到产值两三千万的企业,大到市值五百亿的公司,并购确实也是我们的一个退出手段。作为产业资本,正好可以回答你之前的问题。
对于未来2-3年的看法,我觉得还真不好说,因为这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质,综合考量大家创业、投资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但总的来说,我还是那句话:“大家不追风口,但是也不怕风口,好好经营就好。”
王鑫:我想说两个点,一个是早进早出,另一个是家里有矿。我们富海的情况是这样的,之前我们非常希望AI机器人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因为我们已经布局了大量机器人配套产业,包括做机器人大脑的推理芯片企业,做数据中心的光芯片、光模块企业,以及机器人相关零部件的企业。这些都是为了给机器人产业做支撑。这些企业一边服务于机器人行业,一边也服务于其他行业,比如传统自动化行业或者军工行业。我们对这些企业还是坚定看好的。而由于这波风口的到来,我们希望能看到这些企业实现爆发性的增长,并走到后面上市的阶段。
另外,关于机器人,包括人形和本体这个领域,富海还是相对比较谨慎的机构,我们没有特别地去追风口。目前的策略是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希望在下一轮投资中能够占据行业头部位置。
第一,投中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过200亿美元,再加上国家层面的千亿投资,这个产业必然会生长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第二,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我们尽量做到让每个投资逻辑都自洽。什么叫逻辑自洽呢?比如我们投某一个项目时,如果感觉它不能独立上市,那我们就按照并购的逻辑去看待它,用并购的估值去评估它。如果超出了这个估值范围,那我们就选择不投。又比如,如果它是一个链主企业,那我们就要考虑到它可能需要融到两三轮资金之后才有老股退出的机会,我们要让每一个新增的投资逻辑都自洽。
第三,我们最关注的是商业化的起始点和爆发点在哪里。我们永远在寻找这些点,期待每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都能找到我们。
我们的话题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按照惯例,最后请每位投资者和创业者给台下关注我们的人一句话寄语吧。希望大家能把握时间,从王总开始。
王鑫: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波AI赋能机器人行业的热潮,就像我们之前看的科幻电影终于变成了现实一样。我非常相信这种力量,我们能想到的将来肯定能做到。未来机器人服务千家万户、走进每个家庭这个愿景肯定能实现。我对这个行业还是非常看好的。
张煜:两位说得都很好,我稍微补充下我的担心。第一是怕创业者目标定得太远大而忽略了脚下的路还很长;第二是怕创业者跑得太慢而错过了机遇,因为现在的格局是大家必须迅速成为行业头部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第三是怕创业者融资太少可能坚持不到盈利的那一天就已经在产业中消亡了。当然,优秀的创业者是能够克服这些因素的,我们早期资本也还是非常愿意向最早最原创的方向去投资,跟着创业者一起成长,不仅做耐心资本还要心资本,大家共同推进才有产业的未来。谢谢大家!
胡晓平:最后我说一下产品吧。以力为中心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和以力为基本路线的机器人本体真的可以创造无限可能。请大家尽情期待未来的应用吧而且在这个路线上可以说中国是引领于世界的。
解锐:我觉得我们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在技术上保持前沿,在业务上真正能专心搞钱。
郑灵茵:我的最后一句话是:机器人行业总的来说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为机器人是物理世界最通用的平台。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这些创业者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们。将来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陪伴在我们身边陪我们老去成为我们的伙伴这一定会成为一个现实。谢谢大家!
陆佳清:最后我来总结一下吧。不管你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者能在这个赛道上一起努力就是一种幸运。希望我们都能在此有所收获。谢谢大家!我们就结束今天的探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善恶终有报!63岁在美国捡垃圾的吕丽萍,已经活成了一个“笑线周新势力销量排行,理想断崖式领先,腾势掉队,魏牌入围
iPhone16Pro Max再降价!网友9600拿下全新iPhone16Pro Max!
英国在线英语启蒙品牌Lingumi被Novakid收购,中国区业务保持独立
首发5399元 创维酷开90K3 Pro电视2025款开售:最高288Hz刷新率
Copyright © 2002-2024 kaiyun开云体育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